如果第一次在很早就没有了,那么是不是以后就没人要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不是。
如果说百分之百的男人都有“处女情结”,那么肯定是在胡说,但是说百分之八十的男人有“处女情结”,我相信这是一个对事实的陈述。无论我们多么标榜自己拥有先进的思想和开明的价值观,男人们还是勇敢地承认吧:我们对处女更加偏好。
对处女的偏好,不仅存在于中国或者东亚文化圈,全世界都是存在着处女偏好的现象,这种偏好就像本能一样,烙印在男人们的心里。
通过理性思维,我们都能意识到,处女和非处女没有什么不同,在如今大部分婚姻都不是处子婚姻的社会,人类依然生活的很好,而且比曾经更美好。这种奇怪的偏好为什么还会像本能一样存在于男人的基因中呢?
我们不得不感叹集体无意识的强大。
人类通过对灵长类动物的观察,我们发现,群婚才是灵长类动物的天性,在灵长类动物的族群中,不存在固定配偶,雄性和雌性的交配是非常随意的。
人类发展的早期也是如此,我们采取群婚的制度,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互为配偶,如果此时带着“处女情结”的男人出现,那么只有“注孤生”了。
此时的女人如果带着贞操的观念,对于自身以及对于族群的繁衍都非常不利,更多的交配才意味着更高的生育率,母系社会下,更高的生育率意味着更高的社会地位。
要知道子女不再成为父母的“财富”,是非常近代的产物。通过生育来获得更高的地位的本能,为人类的繁衍立下过汗马功劳。
既然贞操意识对于女性而言是有害的,那么“处女情结”的社会是如何产生的呢?
当然是男人与女人“战争”的结果。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采集为主的生产过渡到种植或者养殖为主,体力更占优势的男性成为社会财富生产的主导,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那么个人的基因以及个人的财富如何传递下去,就成为了所有男性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如果依然采用群婚制,男人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谁,那么自己的财富和知识的积累,就随意挑一个孩子传递吗?如果能够这样,也非常美好,进入一个“大同”的社会,每个人都是博爱的。
可是让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如果让男性把自己的财富和知识传递给不知道是否是自己基因的孩子,男性会本能地拒绝这个行为,没有人愿意“喜当爹”。
“战争”于是就开始了。男性开始了“所有制婚姻”的呐喊,放弃了群婚制度,出现了抢人的行为,把女性占有为个人配偶,长期配偶。
汉字的“娶”,甲骨文就是“取”,即一只手抓着耳朵,抢婚的方式,是多么暴力的一种婚姻方式呀!
并且“婚”字也有学者认为,之所以从女从昏,是因为男人们去抢女人的时候,往往会在黄昏的时候行动,方便乘着夜色逃跑。当然还有戏说认为“婚”就是打昏了,然后拖进山洞“入洞房”。
此时除了暴力婚姻,还有买卖婚姻,直接把女性当做物品贩卖。刘师培先生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说道:“俪皮之礼,即买卖妇女之俗也。
后世婚姻行纳彩、纳吉、问名、纳征、请期、迎亲六礼,纳彩、纳吉皆奠雁,而纳征则用玄纁束帛,所以沿买卖妇女之俗也。”直至现在,这样沿袭买卖妇女过程的婚礼仪式,依然沿用。
如此残暴的婚姻方式,对于女性而言,伤害自然是极大的,于是“战争”进入第二个阶段——“谈判”。
女性在如此残酷的婚姻状况下,选择了与男性妥协,人类真正的婚姻制度出现,女性嫁给一个男性,牺牲自由使用阴道的权力,保证男方基因的确定性,以换取自身的安全及分享男性的财富。
抢婚的方式虽然终于让男性拥有了个人配偶,但是抢婚的风险也是极大的,指不定哪天就栽在女方家属的手里,别说基因传递了,小命都不保。于是男女一拍即合,女人确定男人基因的确定性,男人与女人共同分享财富。
虽然婚姻的形式确定了,但是男人依然可能“喜当爹”,那么怎么办呢?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娶一个处女,没有跟任何男人发生过性关系,那么就不存在自己基因传递的不确定性了。
而辨别是否是处女的方式,在古代有限的知识条件下,就是看处女膜,初夜流血了,男性对于自己基因的传递就确认了。
这就是处女情结的由来,因为基因延续的本能。人类的无意识中,具有永生的原型,每个人都在追求永生,而永生的方式,或通过宗教,得道成仙;或通过事业,功业流传;或通过基因,不断传递。